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湮滅中的街道文化

湮滅中的街道文化
吳永順
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有近七十年歷史屬「包浩斯」建築風格的灣仔街市,因為市區重建,早已賣掉給發展商,即將在推土機下化成塵土,要留也留不住了。
經年累月,成行成市的演變為地區特色,又名「喜帖街」的利東街,因為市區重建,如今已人去樓空,無奈地等待被清拆的一天。
真想不到,有「玩具街」之稱的太原街市集,竟然也難逃被清拆的厄運。食環署最近通告各檔主,攤檔牌照於五月後只能按月更新,一百五十多個露天攤檔將被逼搬往新落成的室內街市。於是,這擁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大型露天市集,也命不久矣。
這城市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太原街市集移室內
數十年來,太原街與交加街是灣仔富地區特色的街道,市集的小攤檔,擺賣著五花八門的貨品,如傳統玩具、玉器手飾、海味雜貨、糖果小食、鮮花蔬果、T恤拖鞋,還有民間工藝品等。這裡不但養活了百多個小檔主,讓街坊們方便地買到價格相宜的貨物,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性格、魅力所在。遊客最愛看的就是本地居民獨特的生活文化,於是,太原街市集自然便變成吸引遊客的地方。
政府以改善交通及環境衛生為由,把街檔清拆,把原本屬於街道的地道文化連根拔起,搬到不見天日,密不透風,設計得像迷宮一樣的室內街市去。新街市裏面是舖上瓷磚的石屎攤檔,一式一樣,還有甚麼特色,還有甚麼吸引力?攤檔生意受影響之餘,本來只需交牌費的檔主還要按月交舖租。這樣做,有誰會得益?反之,把市集保留,又阻礙了誰?
攤檔的環境衛生,歸根究抵是個管理的問題,難道它們通通丟進室內便是眼看不見為乾淨?至於把街道還給車輛使用,也只會加劇空氣污染,對環境又有甚麼幫助?
而且,更弔詭的是,政府一方面千辛萬苦在銅鑼灣、尖沙咀等遊客區尋找馬路改建成行人專用區;另一方面卻把本來活力充沛的市集雙手奉還,這是甚麼邏輯?當這邊廂費盡心思搞迪士尼樂園及幻彩詠香江等以推動旅遊業,那邊廂卻把充滿本土特色的街道文化毀掉,這又是甚麼智慧?

旅客愛看生活痕跡
讓我們借用市區重建局四大業務策略(4Rs)的其中兩項,分別是「文化保育」(pResrvation)及「舊區活化」(Revitalisation),看看太原街市集應如何處理。既然市集是珍貴的文化按「文物保育」原則,當然應予保存。再者,若果「舊區活化」是把本來殘破杇壞的樓宇或城市空間注入新的生命,那麼把本來活生生充滿人氣的街道市集趕盡殺絕,不是與原意背道而馳,不是大殘忍嗎?
期望太原街市集可以保存,為逐漸褪色的灣仔舊區留下多點生命力。推動文化旅遊,又豈只西九?地標,本來就在身邊。


(原載於《星島日報》,2006年4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