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官方「公眾諮詢」的四大鴻溝

官方「公眾諮詢」的四大鴻溝
杜立基口述,張彩雲(紀錄)

杜立基是義務協助利東街街坊設計和提出H15方案的私人執業規劃師。他就現時城市規劃市民是否有機會充份參與提出了他的看法。他指出今次天星事件出 現了一件羅生門事件,就是政府是否做過公眾諮詢。政府說有,很多市民說沒有。杜立基指出,政府的規劃理論上都要做公眾諮詢,政府撥出數以百萬計的公帑委託 專家做的研究,通常都會規定他們諮詢公眾,還會花很多錢印書出單張攪論壇,但這些所謂諮詢結果何以變成公眾心目中的假諮詢呢?他指出那是因為這些諮詢存在 嚴重的問題。他以四個鴻溝來歸納這些問題:

(一) 資訊鴻溝:杜立基指出以香港龐大的六百萬人口,每年公共開支高達幾千億的這樣一個發達城市,竟然由單一的中環集團主導;一個城規會、一個規劃署和一個政府就決定了所有跟規劃有關的事務,而不下放到地區層面讓地區架構去參與決定,市民又如何可能知道他們的社區正在或將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呢?市民大眾如何可以獲得有關資訊呢?有時政府會就一個規劃印三幾千份單張,但如怎夠讓市民知道發生甚麼事呢?

(二) 語言鴻溝:杜立基指語言鴻溝不單是指中文英文的問題,還有是諮詢文件所用的學術或專業語言。有時即使諮詢文件是中文,懂中文的市民還是會看不懂,原因是這些機關從來沒有考慮用市民大眾看得懂的語言來寫這些諮詢文件或繪畫那些規劃圖。以天星為例,普通市民看那個圖,根本不會看得出有條路橫跨愛丁堡廣場。

(三) 資源鴻溝:杜立基因為親身參與利東街街坊H15方案的設計,對此有深切體會。他指出參與的街坊和市民日 間都有工作,只能在晚上開會討論,週末也經常因為要出席論壇而不能跟家人一起。相反,政府有全職人員,還經常用很多錢來聘用顧問公司,地產發展商也一樣。 至於市民大眾何來這樣多的錢和時間呢?以利東街街坊為例,他們要逐家逐戶拍門募捐,要找朋友義務幫忙劃圖則等等,很辛苦才能完成H15方案。杜立基指出在一些其他城市,政府會撥出大筆公帑和鼓勵私人的基金會撥款,協助市民參與規劃。杜立基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令市民真正參與規劃,才能令市民的參與成為有效的參與。
杜立基指出,公共部門如果是有誠意讓公眾參與規劃,就必須在資訊、語言和資源上作出充份的準備和安排,協助市民參與。但他指出有最後一個鴻溝是非常 重要而又難以跨越的,那就是「理念上的鴻溝」。他以H15方案為例,利東街街坊拼命研究了這樣一個很好的方案,拿到城規會,但發現是對牛彈琴,原因是城規 會跟街坊間存在一條很深的「理念上的鴻溝」。

四) 理念鴻溝:杜立基指香港的當權者和很多專業人士一心要將香港打造成所謂「世界級的城市」,而他們心目中的「世界級城市」就是建造像IFC、四季酒店和西九天幕 那樣的建築。這類建築跟小市民的生活距離當然很遠。本來市區已經有很多這類建築,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小市民可以生活起居的空間,譬如一些所謂的舊區。現在是 小市民連僅餘的生活空間也正在讓當權者想像中「世界級城市」擠壓掉,更不要說甚麼市民的集體回憶了。本土經濟和小市民生活跟中環集團的主流想法間根本存在巨大的「理念鴻溝」,難以跨越。問題是這樣下去,杜立基恐怕會官迫民反,同時他提醒政府和有關的公共部門,世界上的「世界級城市」沒有多少個會像香港那樣將本身文化擠壓掉,並且令到小市民難以在這城市中生活下去的,相反大多數「世界級城市」是會保育本土的文化、經濟和生活的。
雖然這道「理念鴻溝」是如此難以跨越,但杜立基叫出席大會的人不要悲觀。他指出五年前沒有人相信香港還會有維港,因為當時的發展機器正全速前進,嚷著香港需要更多土地,而填海是最好的方法。但現在這想法已經完全改變了,再沒有人相信應該用填海的方法來增加土地。所以他相信只要有更多人指出維護本土文化、經濟和生活才是香港城市應該走的發展方向,這道「理念鴻溝」最終還是可以跨越的。

(編按:2007年1月,在保衛天星皇后運動之中,有參與者發起人民規劃大會,呼籲市民參與天星皇后的規劃,以上是杜先生於1月14日的第三次人民規劃大會上的發言。)

(原文刊載於《香港獨立媒體》 ,www.inmediahk.net,25/1/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